時間:2023-09-06 點擊: 次 來源:網絡 作者:佚名 - 小 + 大
不知具體從什么時候開始,“含華量”成為了評價汽車的一個重要標準,一款產品包含華為技術的多少、以及華為參與產品開發的深度,成了行業和消費者關注的硬性指標。 這樣的背景下,一款綜合實力平平的產品,如果有了華為技術的加持,也很容易獲得流量。而如果一款車型的設計、性能、續航等各方面都做到行業頂尖,同時得到華為全方位的深度支撐的話,基本就可以稱之為世界級的產品。 ![]() 剛剛在德國慕尼黑完成全球首秀的阿維塔12,就是這樣一款車型。 阿維塔12,中國電動技術之集大成者? 最初得知阿維塔12要在慕尼黑首發,我是有點不爽的:不管體量、質量還是潛力,中國都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新能源市場,開辟歐美市場沒問題,有必要把首發也放在國外嗎? 但緊接著我想到另一個問題:國內高度內卷的當下,也是時候加強對外市場的擴張了,而如果選一臺車型作為代表,去向外國友人和友商們展示中國汽車工業的最新成果,誰最合適? 想來想去,能在智能車機、智能駕駛、設計品質和電池技術等多個方面,都做到國內頂尖的產品,深度集合了華為、長安、寧德時代各家所長的阿維塔12,似乎確實是不二之選。尤其是深度了解了這款新車之后,我就更加堅定了這個結論。 ![]() “含華量”是極重要的一個原因,現在提到“不造車”的華為,大家首先想到的會是問界,但論“含華量”指標的話,問界其實根本排不到前面。在M5、M7兩款車中,華為投入的主要是電機和車機,以及淺層面的外觀、內飾的設計,而考慮到基于激光雷達的智能駕駛技術,已經幾乎被遺忘的極狐阿爾法S,“含華量”甚至都要更高。 一個月前曝光的Luxeed,以“首款搭載鴻蒙車機4.0車型”的稱號,迅速成為新的焦點,華為已經明確它成為華為智選車的全新品牌,雖然目前公布的信息很少,但我們已經可以確定,華為的車機、智能駕駛、音響等等技術,都將搭載在這款車上。 ![]() 我們知道Luxeed背后的另一個主角是奇瑞,但是和問界不同的是,Luxeed采用的是真正的純電平臺,并且很可能會是首款真正由華為主導外觀、內飾設計的產品。 相比之下,有長安、寧德時代、華為三家背景的阿維塔12,和華為的關系似乎不及Luxeed親近,但華為最前沿、最核心的技術,在阿維塔12上毫無保留,并且由Luxeed拔得名義頭籌的鴻蒙車機4.0,其實也是在阿維塔12上真正首度和大家見面。全狀態的ADS 2.0高階智能駕駛,大概率也會首先由阿維塔12完成實際的展示。 極高的“含華量”,是阿維塔12的重要標簽,但遠非它的全部亮點,在這款車上,我們能看到長安、華為和寧德時代,對“強強強聯合”的最佳詮釋。 了解阿維塔12,會讓你忘掉阿維塔11(配置|詢價) 自去年8月份至今,阿維塔11上市不過一年時間,這讓我們很容易把阿維塔12看作阿維塔11的轎車版本,兩款車型為同代產品,只是車身類別不同而已。 而隨著了解的加深,我突然意識到,兩款車型在宏觀和細節層面的差別都非常大,完全不像一年之間出現的產品,以至于我回頭再看阿維塔11,突然有了種數年不見的陌生感。 外觀:更極端的外表下,是難得的克制 “和阿維塔11的外觀一脈相承”,是我們看到阿維塔12時的第一印象,但是細看下來,我們會發現阿維塔12的兩個看似矛盾的特點:1、更激進;2、更克制。 ![]() 首先是激進層面,阿維塔采用的這種極度個性化和未來感的設計,能讓人一眼就注意到的同時、也讓不了解的路人很難猜出它的價格定位,即便是停在百萬級豪車中間,也不會顯得違和。和阿維塔11相比,阿維塔12的這個特質,要更強烈。 ![]() 在新法規施行后,阿維塔11未能采用的電子外后視鏡,終于出現在了阿維塔12的量產版上,這對外觀沖擊力的提升是很顯著的。 ![]() 除此之外,在阿維塔11上已經被大大壓制的尾窗,在阿維塔12上終于被徹底“取締”,圓潤的尾部渾然一體,將阿維塔這套設計語言的魅力,徹底展現了出來。 這兩點改變,是展現阿維塔12激進設計的地方,而在細節的地方,我們也能看到設計師的克制。 首先是對激光雷達的處理,阿維塔12配備了3顆激光雷達,分布于車頭和兩側翼子板上,但它們的存在感都非常低,分別隱藏在了進氣格柵中間、和翼子板的深色裝飾件中。對比一些新勢力品牌,阿維塔12并不希望人們注意到這項高含金量的科技配置。 ![]() 另一個極易被忽視的設計,是位于風擋下方的HALO屏,它能以圖案、字樣、動畫等形式同外界交流,類似一塊超長尺寸的顯示屏,這種功能我們在高合等品牌上早已見過,但和其它品牌努力強調該配置的做法不同,阿維塔卻極力削弱它的存在感。 表面看離經叛道,細節上卻隱藏鋒芒,這種處處克制的風格,反而讓阿維塔12多了一層難以言表的高級感。 內飾:全面創新的背后,是設計與功能的和諧統一 阿維塔11的外觀曾備受爭議,但內飾收獲一片好評,如果阿維塔12把前者的內飾照搬過來,大家并不會有什么意見,但阿維塔的設計師似乎沒有創作瓶頸,且完全不想摸魚,為阿維塔12又設計了一套全新的內飾,以至于遮住logo,我們幾乎看不出它和阿維塔11源自一個品牌。 ![]() ![]() 阿維塔11標志性的“Vortex情感渦流”被完全放棄,在中控大屏的后面,阿維塔12改換了一塊幾乎橫跨中控臺的細長型屏幕,這種布局的背后,是整個座艙人機交互方式的改變。 ![]() 方向盤改為八邊形扁平設計,方便駕駛員從方向盤上方觀察儀表信息,副駕取消了專門的娛樂屏,這是阿維塔12的內飾在宏觀布局上的改變。 細節方面,涉及到用車各個環節的局部,大量采用了改變常規習慣的創新設計,背后處處透露著一個重點——設計第一優先。 車窗控制鍵、車門拉手、車門下方的儲物槽,都會影響車門造型的簡潔感,所以在阿維塔12上,我們一眼都找不到它們的存在。不過,這些功能都沒有被砍掉,而是巧妙地轉移、或隱藏了起來。 ![]() 車窗控制鍵,放在了中控屏下方的6個實體按鍵中; 車門采用電動開閉,按鈕隱藏在了車門扶手的內側; ![]() 儲物槽不可或缺,但被隱藏在了車門扶手的下方,通過按鍵打開蓋子,就是一塊能放下幾瓶礦泉水的儲物空間。 后排車窗的控制,就不能放在中控屏下邊了,設計師們就把它做成了一個細條,和后門的氛圍燈帶融為一體,視覺上依然被“藏”了起來。 出于設計完整性的考慮,尾窗和實體外后視鏡被取消,但是車內的流媒體后視鏡+電子后視鏡影像,更好地完成了傳統后視鏡的任務。 不可否認,阿維塔12是一款設計導向的產品,但是和成本導向的特斯拉不同,阿維塔12的功能、實用性確實被改變了,但是并沒有被妥協,它改變了使用習慣,但并沒有犧牲我們的實際體驗。 當然,這還是相對較淺層的方面,在更關鍵的空間和舒適性上,阿維塔12是否為了設計而妥協呢? 舒適:別人踩過的坑,被強大的技術基礎給填平 在高端純電動領域,我們已經看過太多為了審美、性能或特立獨行的個性,而犧牲掉空間、舒適和實用性的案例。阿維塔11也出現過這個問題,那么設計更激進的阿維塔12,又是怎樣處理的? ![]() 尺寸方面,阿維塔12是一臺標準的中大型車,我們熟悉的蔚來ET7、極氪001、智己L7、零跑C01、哪吒S等等車型,都是這個級別,阿維塔12的個頭,在里面基本處于中間狀態。但是有一個參數——車身高度,阿維塔12只有1460mm,遠低于蔚來ET7、極氪001等車型。 受限于電池組的存在,轎車類的電動汽車,往往需要拉高車身來獲得足夠的垂直空間,所以同級別的電動轎車,往往要比燃油車高不少。而阿維塔12卻反其道而行,甚至比同級別的奔馳E級還要低20mm。簡單來看,這無疑又是對流暢線條而做的妥協,內部的空間肯定慘不忍睹,實際上呢? 實際上,阿維塔12后排的腿部空間,遠遠超過了同級別的大多數電動轎車/旅行車/獵裝車,真正達到了中大型車應有的水準。同時更關鍵的頭部空間,即便是1.8米以上的高身材,也不會出現頂頭問題。 做到這兩點,阿維塔12在空間利用率上的表現,可以說已經超越了絕大多數新能源車企,背后除了主導設計的長安的功勞外,我們也能隱約看到更緊湊、更纖薄的三電系統,在核心技術層面的加持。 ![]() 除此之外,阿維塔12還“順手”解決了電動汽車的另一個痼疾,就是后排乘客的坐姿問題。阿維塔12的后排地臺沒有做到純平,而是有一個由前到后略微下降的斜坡,這就為后排乘客放腳“偷”出了一部分空間,解決了小板凳坐姿的問題。 表面看這是設計師的功勞,實際上真正的功臣,是阿維塔品牌三巨頭中的寧德時代,它為新車專門設計了異形電池組,而普通電池供應的合作關系,無疑享受不到這種定制服務。 硬實力:充電、車機與智駕,無死角的頂尖 來到最核心的硬技術,目前只進行了靜態展示的阿維塔12,還無法進行實際體驗,但這恰恰是最不用擔心、也最無需多言的地方,因為我們能想到的各個層面,它都幾乎得到了行業最頂尖的支持。 ![]() 長安汽車(攜手華為、寧德時代聯合創建)最新的CHN電動技術平臺,配合寧德時代最新的電池技術,具備800V的高壓結構。華為最新的鴻蒙4.0車機系統,以及有三顆激光雷達加持的滿配華為ADS 2.0智能駕駛系統,都是當前智能化層面的標桿。 新架構、強計算、高壓充電,再配合長安汽車在設計、功能、舒適、實用性層面的總體平衡和把控,我們不能說阿維塔12在所有地方都是最優秀的,但是綜合下來,它確實是最能代表中國電動汽車技術發展的產品。 總結 新能源市場快速增長的幾年,除了產品的百花齊放外,也出現了不同車企在發展路線上的分歧。 產品應該側重個性、性能還是實用?車機應該采用外包合作,還是牢牢把“靈魂”控制在自己手中?電池、電控核心技術,是不是需要自主研發?寧德時代、華為等企業,應該作為零部件供應商,還是更深層次的合作伙伴? ![]() 這一系列問題,到現在還沒有統一答案,但是阿維塔12的出現,確實展示出了“強強強聯合”模式的不俗成果。對于阿維塔來說,阿維塔12或許會是一臺真正能走量的關鍵產品,而它更深遠的意義,是它作為一個合作模式的成功范本,可能會把中國汽車產業引領向一個新的方向。 |
下一篇:沒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