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機版 | 登陸 | 注冊 | 留言 | 設首頁 | 加收藏
當前位置: 網站首頁 > 營銷 > 文章 當前位置: 營銷 > 文章

在冬天等春天的葡萄酒:冬天卻延長了,還越來越冷

時間:2022-09-12    點擊: 次    來源:網絡    作者:佚名 - 小 + 大

近日,12家上市及掛牌葡萄酒企業2022半年報已悉數披露。與在疫情與經濟下行壓力的白酒具有一定抗壓能力不同,國產葡萄酒行業的頹勢不減,經營窘境仍在持續。

據公告顯示,2022年上半年,12家葡萄酒上市企業共計實現營收29億元,實現凈利3.3億元。值得警惕的是,12家企業中僅有有5家企業實現營收增長,3家企業實現凈利增長,由此可見國產葡萄酒的處境堪憂。

2021年,葡萄酒在2020年因疫情引起的快速下滑,短暫實現了正增長,行業對此喊出“葡萄酒觸底反彈”“春天來了”等積極口號,但從龍頭張裕葡萄酒董事長周洪江等人的長期表態來看,國內葡萄酒市場仍然深處產業周期波動與經營“寒冬”。

在本就是“寒冬”等待春天的葡萄酒,或許遇到的是更寒冷的冬天。

半年營收不容樂觀,行業分化尤為突出

截止目前,12家上市及掛牌葡萄酒企業2022半年報已全部披露(以鐵路運輸為主業的西部創業并未單列葡萄酒板塊的銷售收入)。

值得關注的是,在2021半年報發布之際,上市及掛牌葡萄酒企業共計13家。在今年企業數量已變為12家,新三板上市企業原歌酒莊已經退市,毫無疑問,在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下,國內葡萄酒市場并不容樂觀。

從披露的半年報來看,2022年上半年,12家葡萄酒企業營收總計29億,凈利潤為3.3億,這一整體營收甚至低于19家上市白酒企業中游位置的舍得酒業。營收逐年下降,也是國產葡萄酒半年報的一大“底色”,2019年,上市葡萄酒企業實現營收46億;2020年,上半年營收下滑至23.9億;2021年,實現營收29.2億;2022年頹勢不減,盡管與2021年略有收縮,但仍有3000萬的整體差距。

具體到企業,有5家企業實現營收增長,分別是張裕、ST通葡、通天以及樓蘭酒莊。3家企業實現凈利增長,包括威龍、樓蘭、法賽特酒。樓蘭酒莊與法賽特酒成為12家葡萄酒企業唯二營收與凈利潤雙增長的企業,但體量規模均未到億級,法賽特酒僅百萬。

其中12家葡萄酒企業,營收過億的僅有張裕、ST通葡、威龍股份及王朝4家企業。值得關注的是,張裕葡萄酒作為國內上市或掛牌葡萄酒公司中體量最大的企業,依舊保持著一家獨大的態勢,以19.5億的營收占據行業67%的市場份額。其他 13 家上市和掛牌企業的葡萄酒營收加在一起,也不及張裕一家企業的體量。行業的分化與馬太效應,在國產葡萄酒行業里尤為突出。

競爭白熱、量市齊降,國產葡萄酒寒冬再降溫

近幾年,國產葡萄酒的日子可謂“如履薄冰”。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,2021年1-12月,納入國家統計局范疇的規模以上葡萄酒企業116家,其中虧損企業28個,企業虧損面24.14%。全國規模以上葡萄酒生產企業完成釀酒總量26.80萬升,同比下降29.08%。

國產葡萄酒產量逐年降低,這點與白酒行業完全一致。白酒產量峰值在2016年,彼時年產量為1358萬千升,此后就進入產量劇烈下降通道。2017年1198萬千升,2018年871萬千升,2019年786萬千升,2020年741萬千升,2021年715.63萬千升。2021年的白酒產量較2016年的峰值足足下降了47.3%,幾乎腰斬。

但與之相對的是,白酒行業規模整體呈現上升趨勢,2019年實現銷售收入5617.82億,2020年累計銷售收入達到5836.39億元,2021年全年實現銷售收入6033億。這是因為在白酒產能下降的同時,卻走出了“量降價升”的路徑。

根據最新的全國白酒價格調查資料顯示,2022年7月中旬全國白酒商品批發價上漲10.15%。其中,名酒定基價格上漲13.91%;地方酒定基價格上漲4.68%;基酒上漲8.49%。站在對立面的國產葡萄酒,在產量急劇下降的同時,國產葡萄酒市場規模也愈發萎縮。

誠然,國產葡萄酒的市場規模急劇下降的原因是多種因素疊加所導致的,首當其沖的便是白熱化的酒種競爭。首先從進口葡萄酒來看,2020年中國規模以上葡萄酒企業產量為41.33萬千升,進口葡萄酒進口量為43.02萬千升,進口葡萄酒在中國市場占有率超過一半。進入2021年,盡管進口葡萄酒進口量有所降低,但仍以較低價格傾銷持續擴大國內市場,擠壓著國產葡萄酒的市場份額。

另一方面則是越來越多的顧客離開葡萄酒的消費陣營,而轉向其他飲料酒子品類。體現在“歌舞升平”的白酒2022年半年報上,在其他酒種上,包括果酒、伏特加、龍舌蘭、白蘭地都在中國市場保持著20%以上的增長。此消彼長,這對國產葡萄酒的市場沖擊是顯而易見的。從大商角度來看,曾經“白染紅”案例已不復存在,更多的是“紅染白”,甚至“紅染醬”。綜上所述,國內葡萄酒市場正身處產業周期波動與經營“寒冬”。

政府、企業,誰在捍衛葡萄酒的春天?

值得關注的,國產葡萄酒也曾有過“高光時刻”。但走到如今地步,但XN知酒認為,頭部企業行為導致劣幣驅逐良幣是其中重要一環。

對比其他酒種,都曾有過行業調整的低谷期。從白酒近年來的發展來看,盡管當時處在低谷期,行業龍頭在不唱衰的同時,動作不斷,引領著整個酒類市場在不斷向品牌化、品質化方向發展。反觀國產葡萄酒企業,在面對調整期時,采取的措施大多選擇把價格下調。此舉一是給消費者帶來了極為惡劣的價格認知,二是很大程度上壓縮了其他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。

從品牌宣傳來看,國產葡萄酒沒落似乎也是“注定”的。在消費者的固有認知中,葡萄酒屬于舶來品,使得消費者盲目的追求進口與否。隨著國潮文化的興起,國產葡萄酒似乎迎來了崛起機會。從政府以及協會的發言來看,也在期待企業加強“國產”這一特性,但體現在品牌宣傳上更多的卻是,“歐陸風情化,龍徽盡表達”等西式營銷方式。

在國人消費升級、愈發注重精神需求,中國文化不斷走向自信的消費環境下,這種西式營銷方式無疑是與主流意識與思想的“背離”!顯然,國產葡萄酒急需樹立起文化自信!

在消費者教育上面,在葡萄酒培訓課程上,幾乎千篇一律的只講國外的葡萄酒,很少提及國產葡萄酒。在過去20年里,國產葡萄酒的消費者教育幾乎是缺失的;而進口酒在產品品質、產區、葡萄酒文化等方面對中國市場的滲透遠遠超過國產葡萄酒。同時在當下的葡萄酒消費中強調場景化、儀式感,給消費者留住了高端且刻板的印象。隨著新興消費場景和消費習慣不斷變化,導致葡萄酒在面臨多品類競爭時處于劣勢。

而在種植、釀造,以及科技創新、人才儲備方面,國產葡萄酒與白酒等其他酒種,仍有著不小差距?上驳氖,目前葡萄酒主產區的地方政府,也正加大力度對葡萄酒產業進行扶持,這也被業界認為,葡萄酒行業走入“產區化”的發展之路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離樹立起“中國也有好葡萄酒”的消費認知與文化自信、品質自信,國產葡萄酒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
上一篇:白酒業現“擠壓式增長”:“高營銷”失靈,新銷售模式漸成熟

下一篇:沒有了

免責聲明 | 聯系我們 | 關于我們
閩ICP備07500721號  |   QQ:573320089  |  地址:福建泉州  |  電話:13459508636  |  
Copyright © 2022 天人文章管理系統 版權所有,授權www.tthaojiu.com使用 OK文庫 Powered by 55TR.COM
成人无码影院中文字幕